新闻动态

必一运动【科普◎读书】由来以久的拜金教——货币贮藏(上):第三章第三节 货币(2)——资本论十一期(鸿思学社首发)

所属分类:企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8-01 12:34 点击量:

  必一运动如果阅读有阻碍,那可以加入我们的讨论群。腾讯群号码是:781309161,下方会公布二维码。

  两种对立的商品形态变化的不断循环,或卖与买的不息转换,表现在不停的货币流通上,或表现在货币作为流通的永动机的职能上。只要商品的形态变化系列一中断,卖之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就会停止流动,或者如布阿吉尔贝尔所说的,由动的东西变为不动的东西,由铸币变为货币。

  随着商品流通的最初发展,把第一形态变化的产物,商品的转化形式或它的金蛹保留在自己手中的必要性和欲望也发展起来了。出售商品不是为了购买商品,而是为了用货币形式来代替商品形式。这一形式变换从物质变换的单纯媒介变成了目的本身。商品的转换形态受到阻碍,不能再作为商品的绝对可以让渡的形态或作为只是转瞬即逝的货币形式而起作用。于是货币硬化为贮藏货币,商品出售者成为货币贮藏者。

必一运动【科普◎读书】由来以久的拜金教——货币贮藏(上):第三章第三节 货币(2)——资本论十一期(鸿思学社首发)(图1)

  在商品流通的初期,只是使用价值的多余部分转化为货币。这样,金和银自然就成为这种多余部分或财富的社会表现。在有些民族中,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相适应,需要范围是固定有限的,在这些民族中,这种素朴的货币贮藏形式就永恒化了。在亚洲人那里,特别是在印度人那里,情况就是这样。范德林特以为商品价格决定于一个国家现有的金银量,他自问:为什么印度的商品这样便宜?他回答说:因为印度人埋藏货币。他指出,从1602年到1734年,他们埋藏的银值15000万镑,这些银最先是从美洲运到欧洲去的。从1856年到1866年这10年间,英国输往印度和中国的银(输到中国的银大部分又流入印度由于)值12000万镑,这些银原先是用澳大利亚的金换来的。

  随着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必须握有这个物的神经,这个“社会的抵押品”。他的需要不断更新,因而促使他不断购买别人的商品,而他生产和出售自己的商品是要费时间的,并且带有偶然性。他要买而不卖,就必须在以前曾经卖而不买。这种做法要普遍实行,似乎是自相矛盾的。但是,贵金属在它的产地直接同其他商品交换。在那里就是卖(商品所有者方面)而不买(金银所有者方面)。【严格地说,买要以下面一点为前提:金或银已经是商品的转化形态,或者说,是卖的产物。】而以后的没有继之以买的卖,不过是使贵金属进一步分配给一切商品所有者的媒介。因此,在交易的各个点上,有不同数量的金银贮藏。自从有可能把商品当作交换价值来保持,或把交换价值当作商品来保持以来,求金欲就产生了。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展,货币——财富的随时可用的绝对社会形式——的权力也日益增大。

  “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哥伦布1503年寄自牙买加的信)

  因为从货币身上看不出它是由什么东西变成的,那末,一切东西,不论是不是商品,都可以变成货币。一切东西都可以买卖。流通成了巨大的社会蒸馏器,一切东西抛到里面去,再出来时都成为货币的结晶。连圣徒的遗骨也不能抗拒这种炼金术,更不用说那些人间交易范围之外的不那么粗陋的圣物了。正如商品的一切质的差别在货币上消灭了一样,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但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就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因此,古代社会咒骂货币是换走了自己的经济秩序和道德秩序的辅币。还在幼年时期就抓着普路托的头发把他从地心里拖出来的现代社会,则颂扬金的圣杯是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则的光辉体现。

  显然,拜金教,或是说拜金主义,这个由来以久,并且并不局限于任何一个民族,或是任何一个地方。

  当一个现像很广泛的出现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要分析他的共性,或是说他的必然的一面,即内秉的属性。

  我们回顾一下之前的内容,或者说回顾一下最为简单的商品交换,买和卖当中的二个对立,以及三个角色。

  在一次交换中,买和卖是同时进行的。买和卖是不间断的,商品的流通表现为货币的流通,货币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要交换存在——除非所有的劳动所得都只为了自用。

  但是,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在三个角色中,对于任何一个角色而言,他的卖出行为和买进行为,都不是即时发生的,会有很大的延时和随机性,甚至包括他的卖出行为——把自己生产的商品换成金钱都有很大的随机性。这在资本论中称之为惊险一跃。这不仅在交换的初期是这样,即使是在现在也是一样。商品的滞销,库存的存在都证明了这一点。卖不出去,和卖不出好价格是困扰每一个生产者,或者说是厂家的极大难题,生产和销售作为企业的两端从来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

  当买和卖对于同一个角色而言,出现了脱节,那就意味着货币将停留在某一个角色手中,他暂时没有流动。

  这样,对于我们原来说的理想状态的,货币不断流动,不断的随着商品退出流通而补充进商品的位置而言,在实际情况上,从货币的角度看并非如此,并非一刻也不停的流动。

  而这样的情况就出现了一部分人持有货币,暂时没有用货币换商品的行为,而同时,一部分商品也自然就没有可能换成货币。

  显然,持有货币的观望者是主动的一方,而持有某一个具体商品的观望者是被动的一方;持有货币的一方具有选择权,他可以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商品,他也可以在同一商品中选择是买这个人的,还是买那个人的。

  而对于持有具体商品的人来说,他的选择权就很低,他是被动的成为了被选择者:他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交换成货币,无论是哪一个人手中的货币都可以,虽然对像很多,但是交换的对像却是固定的——把商品换成货币。

  (这里可以再展开一下,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当下的商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像,我们示例一下:1.扩大经营的范围,以增加被选择可能性。2。单一商品进行促销,降价。3.开店要选择人流密集的区域。4.网店要增加曝光率等等。)

  持有货币的角色,可以随时换到商品;而持有商品的角色未必随时可以换到货币。

  这样一来,就变成了持有货币的角色,随时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而持有具体使用价值的角色,并不可能随时换到货币即换到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

  而手中有大米,当他想穿衣服,修房子,看病,交学费的时候,他并不能拿大米直接穿在身上,或者当成药品吃下去治病。

  在TXT版本中,有增加了一句话:纸币不是商品,所以,纸币没有贮藏手段,纸币只能用来存储。

  这不是原版内容,但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的是,纸币作为一种货币的铸币形式,当他和货币仍然有强关联的时候,他确实有存储的功能。但是纸币一方面取决于信用,另一方面他的保存仍然有问题。因此,当纸币作为货币的铸币形式有效的时候,他是代替货币行使着贮藏功能,实质是货币的贮藏功能在发生作用。但纸币本身,因为受潮等原因,保管不当会发生损毁,这是和货币本质的不同。

  除了纸币外,其余的铸币形式,比如我们看到出土的古钱币,并不能流通,他们更多的是文物价值,而不是钱币本身的价值;相反,出土的金银器,金银锭,虽然也可以当成文化对待,但同时也是可以直接以金或银的面目来进行流通的。这一点,并不因时间而发生变化,也不因地区发生变化。金就是金,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意大利,是在古罗马,还是在美利坚。

  这里我们可以更好的区分一下货币,以及货币的铸币形式之间的差别。那么,这里要着重强调一个词:信用货币。

  往往有些朋友,特别是当下的经济学派,会对古典学派很有微词,他们把复杂的现像当成了本质本身,很神化信用货币的信用二字,认为信用货币和货币,或者说传统货币,实物货币是有本质差别的,是两种事物。当然,从某个哲学流派而言,现像即本质,不同的现像必然有不同的属性,这是肯定的。但信用货币的信用,国家信用到底是什么?

  国家信用并不是虚幻的,也并不是信用货币——货币的唯一源泉。这个国家信用指的就是其利用信用发行的铸币形式,如何在国家的管控下能够和货币产生稳定的关联。

  如果国家可以作到这一点,那么,国家信用就是有的,这种纸币就是稳定的,货币就成为这种铸币形式背后的,不可见,且不需要闪亮登场的角色。但一旦国家作不到发行的纸币和货币产生稳定的关联,那么,货币就必然会抛弃这种形式,无论国家如何用自己的信用担保,货币都会不客气的说:不,你的信用一文不值,而现在是需要我出场的时候了。

  在昨天,无论我们是举例黄金储量,还是举例宋子文,其实都在说明这一点。往往很多人津津乐道的说石油体系,信用体系;说森林体系的过时,但这改变不了这样的一个现像:

  纽约地下金库里,共储藏了世界上至少60多国和国际组织的近7000吨黄金。可惜的是各国以开始收回。其中就包括(德、土、匈、法,意、奥、瑞,荷)等国在内。

  当美国在说我们的美元和黄金脱勾,和石油挂勾的时候,当美国说国家信用要求开放货币市场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能光看美国说了什么,还要看美国在作什么,不要忽视美国不仅是世界黄金存量最多的国家,同时还存放着世界多个国家和组织的黄金(虽然这些黄金在名义是归各国所有)。

  德国早在2012年时,就展开了从美联储等海外金库运回黄金的计划。到2017年时,德国已经从美联储等海外运回部分黄金(共约743吨)。但目前,德国存在美联储的黄金依然约高达1236吨。

  然而去年年初,当德国要求查看和运回余下黄金时,却被美联储以意图不明为由,正式阻止和拒绝了。

  越是复杂的表像,越会让真相披上更多的伪装,而并不意味着真相发生了变化,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

  既然金或银,或是其余重金属,也就是我们说的货币成为了贮藏方式,他代表着无差别的使用价值,这也就意味着,他代表着普遍的价值的量,他可以随时换到等值的任何一种使用价值。

  这就必然带来一个必然的发展:对于货币的占有,成了财富的像征,也成了权力的像征。这在某些方面是统一的。

  但这都说明了一点,对于金银占有的欲望,从古至今,因为货币本身内秉的属性,以及金银天然是货币的原因,从来都有过。

  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为任何人占有的,成为任何人的私产,那么,社会权力就因为货币的占有,成为了私人的权力。占有更多财富的人,也就占有了更多的社会劳动,并因为享有了更多的社会权力,公权成为了私权。这些在货币之外的章节中会有更多的展开,这也将是资本论更精彩的部分,就不放在这里展开了。略作留意就好。

  1. 在资本论中,有多个版本。我们选用的是中文版本,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且,在原文中,开篇有多篇的序言。综合考虑,序言对于刚入手的朋友并不友好,他偏向于背景和整体。因此,我们直接进入正题 ,并将在合适的时机,回过头来再看序言。

  2. 我们建有马哲的讨论群,有爱好者的朋友可以加入讨论。并欢迎有学识的朋友一起参于这个《科普.读书——资本论》栏目的建设。但对于从根本上持否定态度的朋友明确表示:节省双方的时间,请往他处。

  3. 为更好的利用碎片化时间,我们考虑把内容音频化,有条件和意愿录音的朋友,可以联系我们。